姓氏的意義
在中國來說「姓」是代表派閥和血統,也是決定結婚與否的重要方法,所以非常受重視,因為古代是母系社會,所選定的姓都是適合女孩子的姓,如姬、姜、嬴、姒、媯、姞、妘、婤、嫪等。而氏本為天子諸侯的國號,到了夏商周三代時,變為貴人的門地用來表章稱號,鄭氏通志曰:「三代前,姓氏分而為二,男子稱氏,女子稱姓,氏所以別貴賤,貴者有氏,賤者有名無氏。」然而在三代以後因姓氏混淆,氏已失去獨立存在的意義了;而有人認為是秦朝破壞了周朝的封建制度,因為秦滅六國以後,六國的子孫四處流亡變成庶民,後來便以氏做為稱呼,或是將氏看作姓,後代又有賜姓的產生,或者冒出別的姓來,也有漢族和外族通婚,增加了許多異姓,而且同族異性之間,異族同姓之間又彼此通婚,使得姓氏更加混亂,因此「姓」的系統顯得非常不明顯。
而因為漢隋唐之間官有簿狀,家有譜系,官吏的選舉要依簿狀,家中的婚姻也要依譜系,歷代均設有圖譜局,以博通古今的儒學專家管理譜事,民間也有人研究姓氏之學和譜系之學以明貴賤上下之別,不過到了五代之後讀書人已不問家世、婚姻也不一定要選擇派閥,所以姓氏之學的研究也就漸漸荒廢,雖然還承認同姓不婚,不過已不再嚴加限制了。
再者,家中若有死者的牌位,原則上是由同姓繼承人祭祀,但是因為同姓不娶的關係,所以有一人祭祀兩家牌位的情形。例如男子林三因無子女而收養陳氏花為養女,於是陳氏花就變成了林氏花,後來林氏花招婿,依舊習要有契約書來決定生下孩子的所屬問題,通常長子可依父姓,次子則依母姓,但是如果沒有次子,長子就得姓父姓又姓母姓,這種情形就稱為「重姓」;例如林家招一男子張石為婿,生下的長子就命名為張林某,如果有次子出生,長子的林姓就可刪掉,次男就依母姓,並祭祀其祖先牌位。